欢迎访问:山东新农村传媒网
济南 青岛 烟台 潍坊
临沂 济宁 淄博 菏泽
德州 威海 东营 泰安
滨州 聊城 日照 枣庄
位置:首页 > 新闻系统 > 关注三农

寺头镇果品生产第一人 ——追忆林业先驱陈洪信老人

访问量:198 来源:本站 日期:2024-03-01 [字体: ]


640.jpg

1972年采访陈洪信老人。右起:张明志(时任县武装部通讯组长)、明仁昌(六队队长)、冯纯智、陈洪信

寺头镇果品生产第一人

——追忆林业先驱陈洪信老人

作者 | 冯纯智

林业先驱陈洪信,临朐县寺头镇下河庄山后村(现名幸福峪)人,1903年生,自幼爱好果树的栽培、管理、修剪等技术研究。1942年由于家境贫困,生活所迫逃荒东北,为了谋一份生活的差事,他便在大连市三道沟由日本人经营的果园里干活。在三道沟果园干了不足三年,由于受不了日本人的专横拔扈和虐待,于1945年春天离开三道沟,又在常口县大石桥清花峪村给一家姓初的财主家管理果园。这个果园有十多亩地大,有十五个果树品种,陈洪信在这里一干就是十五六年。在长期的果园管理实践中,他学会并熟练掌握了苹果树培育、管理的一整套技术。


1961年10月,陈洪信随亲戚明智昌从东北返回故里——河庄大队山后村定居。他由于家境贫寒,一直没有成家,孤身一人过日子。这时候的河庄大队山后村是河庄大队的第六生产队(简称河庄六队),明仁昌任生产队队长。1961年正是生活困难时期,生产队的经济来源主要靠黄菸和养蚕业,年收入寥寥无几,社员生活非常贫困。陈洪信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便向生产队长明仁昌提出建议,在种植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果品生产。在他的建议下,于1962年在村北的一片荒坡上建起了苹果园。当年栽植苹果树400余株,1963年春又栽植苹果树500余株。自此,他与生产队的苹果园结下了不解之缘。是年陈洪信老人已是花甲之年,但他把自己的精力全部用在了精心管理果园上,为了管理果园的方便,生产队在苹果园边上给他盖了三间屋。陈洪信老人就吃住在果园,从此,果园就成了他的家。他每天刚放亮就起床,洗刷、吃饭完毕后就投入一天的果园管理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他和郭成祥,明日升三位老人的精心管理操劳下,年产苹果12万斤,最高产量达到14多万斤,仅苹果一项年收入就达4万多元。一个五、六十户的生产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年收入4万多元,在全公社乃至全县都是首屈一指的。河庄六队的致富经验多次在县三干、四干会上发言,并在全县推广。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生产队建苹果园发展果品生产,使社员们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小康生活的河庄六队,是寺头公社第一名。在他们的影响下,先后有福泉、孙家庄、寺头、石佛、刁窝、杨家峪等二十几个大队、生产队先后建起了苹果园。陈洪信老人不顾年老体弱,受聘到这二十多个苹果园中去指导传授苹果树的栽培、修剪、除虫等管理技术经验。他还受邀到冶源水库果园、鹿皋公社(现石家河)的瑞庄等外地果园传授经验。陈洪信老人的足迹踏遍了全寺头公社的每一个果园,为全社的果品生产做出突出贡献,被干部、群众赞誉为寺头公社果品生产第一人。

这位为寺头果品生产做出无私奉献的陈洪信老人不幸于1976年腊月病故,终年73岁。遵照他个人"一生为果园奉献心血,生为果园,死后也要在果园安家"的遗愿,便将他安葬在了苹果园里。陈洪信老人安葬后,寺头公社原党委书记,时任临朐县委副书记的王光廷同志,亲笔题写了"林业先驱陈洪信之墓"九个大字,由尤兰文同志刻字立了墓碑,以示永远纪念这位为寺头果品生产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并告知后人永记他老人家的品德和事迹。

640 (9).jpg

冯纯智,笔名智勇,号愚叟,1945年1月生,寺头镇石佛堂村人。从军、从政、从文,退休后习作文学。先后出版文集《年轮》,史志《玉象山下——石佛堂村志略》《石佛堂村姓氏考》,非遗文化民间游戏《童趣》,寺头镇文联丛书《寺头新韵》《宝山松涛》等著作。现为临朐县地方志学会会员,临朐县作家协会会员,临朐县寺头镇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秘书长,临朐县寺头镇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联系电话:15964574278。

上一篇:赵永德 李春臻:​强村富民的“黄金树” / 下一篇:梁山以品牌强农,推动特色农业发展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 学习强国 | 新华网 | 人民网 | 央视网 | 山东省人民政府网 | 中国网 | 齐鲁网 | 网易新闻 | 爱临沂网 | 山东新农村 | 市场信息网 | 中国保护消费者网 | 木业网 | 卓群网络 | 临沂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