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倾听墁上石语
作者 | 赵永德 李春臻
琵琶墁的风景美如画,而且四季景不同。不管是春天的牡丹、芍药,还是夏季的莲花、百日草,秋天的粉黛子、红叶,都让慕名而来的游客,流连忘返,赞叹不一。而我每次来到这里,都会避开姹紫嫣红的繁华,漫步在石海,倾听石语,醉心石趣。脚踏琵琶墁山脚,那斜插着的金黄色石板,仔细鉴赏石板上,不均匀分布的一个个石核。正圆的、椭圆的、纺锤形的、马蹄形等等,形状各异,大小不一。镶嵌在石板上,深浅不一同,就像万言书的前言文字,在向我们讲述着亿万年前的故事。大约五亿多万年前,琵琶墁这一带,还处在大洋底下,由于海底火山喷发,一些气泡随着粘稠的岩浆喷涌而出。还没来得及完全跑出粘稠的岩浆,地壳发生了剧烈运动,被岩浆裹挟着的气泡,被或上下,或左右颠簸。形成了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石核。等周围的岩浆完全凝固成岩石,这些形状不一的石核,便深浅不同,大小不一地镶嵌在岩石中,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幅石板立体画。这绝对是大自然造山运动的妙手偶得,是地壳剧烈运动的瞬间抓拍,我们有缘欣赏到,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慷慨恩赐。
进入琵琶墁景区大门,漫山遍野裸露在地面上,状若卧牛、伏虎形态万千,大小不一的奇石群,就像造物主在金黄色的底盘上,摆放盆景,时而粗犷恢弘,时而精雕细刻,让人惊叹连连,沉醉不已。
刚进大门,五彩莲池边上,一块一米多高的岩石,立在金黄色的石板上。这巨石,中间高,左右两边低,特别是左边向前探出差不多半米远,前端再高高抬起,像极了骆驼的头。巨石的中间部分,越往上越尖,并且颜色呈青黑色。就像一个身穿青黑色广袖长袍,头戴尖尖帽子的汉代男子。再加上巨石的底部和两端颜色呈浅褐色,像极了一个身穿汉服的男子,骑着骆驼,正在穿越黄沙,我们把这块巨石称为“张骞西域归来”。

沿着山路继续前行,来到“蕴真斋”。这座木屋的后面,近百米的奇石,蕴藏着脚步匆匆的游客,难以发现的玄机。站在屋后,靠近墙根的一个圆圆的石墩上,看到这大片奇石,被一条约二十厘米的小水沟,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是一个大大的“福”字,左边的偏旁,除了上面的一点,是一个独立短胖的岩石,其余部分弯曲连贯,直到小水沟边。右边最上方,是一块长而瘦独立存在的岩石,中间是一个圆形石臼,最下边,是上下摆放的两个石臼,下沿与左边部分整齐地断开在小水沟处。水沟下边,是一个身体弯曲,俯卧着,头朝右尾朝左的石龟,石龟惟妙惟肖,不仅头、尾、脚俱全,连眼睛,嘴巴都看得分明。石龟的头朝着一个的葫芦形的石臼,里面盛满了水,好像下一刻,龟就会游入水潭。这一“福”、一“龟”、一“葫芦”,蕴含了人类追寻的最高目标“福禄寿”。驻足在此,我才真正体会到,苏轼所说“也知造物有深意”的深刻含义。不由被造物主的匠心独运,对凡人的悲悯、普度之心而折服。亿万年前造物主就将福泽、厚禄、高寿蕴养在这“蕴真田”里,随时准备为有缘人赐一分福泽、一份厚禄、一段高寿。
如果刚刚在“蕴真田”,我们欣赏到的是造物主摆放盆景时,气势磅礴,豪迈恢弘的画风,那么“别有洞天”的摆放,表现的却是细腻温婉,精雕细刻的匠心。瞧,“蕴真斋”左前方,五十米处,这片十几平米的奇石。右边一条首尾几乎相接的黑龙,环绕着一座底部直径约有半米,顶部仅能放下人的一只脚,高约八十公分,褐黄色,光滑的小山。那龙栩栩如生,那山玲珑剔透,无处不透着制作者的精雕细刻。左边是一座弯月形的山。山的开口,对着黑龙的头。弯月的怀抱中,有一个口径有半米,水深达两米的水潭,潭上有一座宽差不多三十公分,长六十多公分的小石桥,横跨在小潭两边。弯月山的下角小潭边上,有一个口径大约五六十公分的洞,蜿蜒曲折,九曲十八弯地一路向上,从弯月的背上穿出。这十几平米的奇石,不管是山、潭,还是龙,都有隔断,又有机地连在一起,形成一个组合,构成一个独立的洞天。将奇石的漏、透、瘦、皱、丑表现得淋漓尽致,真是“石小乾坤大,天然灵气多”。

漫步石海,欣赏千姿百态,妙趣横生的奇石,倾听石语,有时会被一幅内容纷呈的画而震撼;有时会为一组石像一首诗,遐想绵长;有时会为一个象形人物,思绪穿越时空······石头历经亿万年风吹日蚀,才形成各自的形态和纹理,或象形,或状物,绽放出千姿百态的美艳,做人也该如此。经受得住生活中的磨难,在不断的打拼中,磨砺出独居魅力的人格,在社会不同的层面,奋发向上绽放各自美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