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新农村传媒网
济南 青岛 烟台 潍坊
临沂 济宁 淄博 菏泽
德州 威海 东营 泰安
滨州 聊城 日照 枣庄
位置:首页 > 新闻系统 > 文化齐鲁

张志功:情系民间故事,传承非遗文化

访问量:185 来源:本站 日期:2023-11-04 [字体: ]


微信图片_20230904143337.jpg

情系民间故事,传承非遗文化

作者 | 张志功



站在朐城望东南,突兀而起两座山,
山前有个小村庄,故而得名双山前,
村中有位老教师,不辞辛劳集《悟远》,
民间故事放光芒,非遗文化永流传。



张崇利老师退休不退志,如今离开工作岗位已十余载,仍笔耕不辍。一次朋友聚会,大家议论到当前很多民间故事即将失传,激起了他的收集创作热情,说干就干一发不可收。在这期间,他硬是凭着一股冲劲和闯劲,以独特的语言方式写出了八十余篇故事,结集出版《悟远》一书上部,最近又集八十余篇,《悟远》下部即将付梓出版,在此对张老师表示祝贺。为挖掘写作素材,张老师累瘦了,晒黑了,常常顶烈日冒严寒,风里来雨里去,翻山越岭,涉水跨河,走村串户,他的足迹踏遍了周边百余里范围内的几十个村庄,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一篇篇美好动人的民间故事不断展现在读者面前,他不服老不服输,从没停下他挚爱的文学创作,甚至对文学的追求达到痴迷的境地,每篇文章都渗透着他辛勤的汗水,每部作品都充满着他智慧的结晶,他访翁问妪,戒掉了打牌的娱乐,改掉了下棋的嗜好,专心致力于创造,他把这些即将淹没于地下的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奇闻异事、成语典故等,重新挖掘出来,经过他一次次的深加工,成为赏心悦目的文学作品,重新植根于民间,使其发扬广大,它的素材来源大多是采访的高龄老人,其中失聪的居多,这就给交流增加了困难,可张老师不气馁,不放弃,信念的执着,践行着他的写作梦想,同行们称他为高产作家,广大读者说,他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为弘扬和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与张崇利老师曾在同一所学校任教,记得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刚调任到张老师村属的那所联中时,他第一个接待了我,给我的第一印象,年轻英俊,慈眉善目,说话和气,有学者风度,一看就是个忠厚老实人,我俩一见如故,谈话很投机,很快便成了彼此无话不谈的挚友。张老师酷爱教育事业,他善待同事关心学生,对教学工作一丝不苟,课堂上善于旁征博引,寓教于乐,他说话风趣幽默言辞亲切,学生们都喜欢听他讲课,他的品行和他做出的成绩深受上级领导和广大师生的称颂,张老师对同事对朋友满腔热情,对父母长辈感恩孝敬,是当地有名的孝子,人们都说人品高,作品也高。张老师的每篇文章都文如其人,满满的正能量,他立场坚定,爱憎分明,他歌颂的主要人物都是基层的平民百姓,惩恶扬善,崇德尚美是他文章的主旋律,鞭笞丑恶、褒扬正义、立志明德、感悟人生是他文章的精髓,他的有些作品假借鬼神,为民伸张正义。在他笔下,从没放过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善恶到头终有报,真实的反映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读者看后好评如潮,有人说他的作品堪称是当代的新聊斋。






张老师的文章内容丰富,结构严谨,主题鲜明,虽非炉火纯青,却也词精句妙,他用诗体般的语言形似山东快书,朴实流畅,韵味十足,且一韵到底,读起来似行云流水,朗朗上口,让读者如聆妙音回味无穷,彰显出张老师扎实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大家都称他“骈邑奇才”。



张崇利老师如今已年过七旬,但文学创作矢志不渝,他的创作热情让我懂得了一个理念,“小车不倒只管推”,是啊,遛狗遛猫是一种乐趣,打牌搓麻将也是一种爱好,那笔田耕耘同样也怡情冶性,进取创作更是幸福,张老师心胸宽广,身体健康,历经大半个世纪的沧桑,既有读万卷书的学识,也有行万里路的眼界,相信今后定能写出更优质的文学作品,“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祝张老师健康长寿,有生之年,在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上再铸辉煌!




上一篇:李连长识破假乞丐 / 下一篇:倾听墁上石语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 学习强国 | 新华网 | 人民网 | 央视网 | 山东省人民政府网 | 中国网 | 齐鲁网 | 网易新闻 | 爱临沂网 | 山东新农村 | 市场信息网 | 中国保护消费者网 | 木业网 | 卓群网络 | 临沂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