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西山前村的第一书记——于春雷
一次偶然的机会听村里人说:市里为我们村派了个驻村第一书记,市财政局的,是个年轻小伙子,干事雷厉风行,很认真。一到村就大刀阔斧开展工作,不仅修缮改造了党群服务中心还整修了村北入村路,近期又打算挖掘西山前村保卫战历史,建个纪念馆。
我心里不由的在想,沉睡了八十多年的西山前红色文化精神真的要被挖掘和传承了吗?
第一次和于春雷书记联系是在2022年10月4日,那时候于春雷书记正在为西山前村的红色事迹到处搜集资料, 我通过“沂蒙情-山前梦”的共同群添加了于书记,于书记很热情,上来就招呼道“张姨,您好”。我们聊了很多,从西山前保卫战到南下干部,从抗日民族英雄到牺牲的27名烈士,于书记认真的听,我也毫无保留的讲,我心想,我们村真的遇到了贵人。
2023年7月份的一天,于春雷书记电话告诉我,西山前红色文化馆要开馆了,到时候市、县、镇的领导都要来参加开馆仪式,很希望我能回家参加开馆仪式。我当时内心很激动,就直接答应了。7月20日,西山前红色文化馆顺利开馆,我作为特邀嘉宾在开馆仪式上做了讲话。那也是我第一次见于春雷书记,仪式结束后,我们一起交谈了很多。
慢慢的,我对于书记有了更多的了解。
为什么会来挂职?
于书记告诉我:“说实话,我从一开始就没考虑过当一名第一书记。”2021年7月份的一天,市委组织部发急电到各市直单位,在全市市直单位范围内选拔第五批第一书记,于书记下班回家后跟对象说起这事,对象坚决的反对,说:‘于春雷,你要是敢报名,我就跟你没完。’那一刻,他也就没在考虑当一名第一书记。时间过了近一个月,某天下午,于书记很惊奇的收到单位人事科长电话,说:‘传达一下一把手指示精神,想让你去干第一书记,如果确实有困难,就说明一下,可以不去,但是最好是去。’于书记当时心里就慌了,之前对象是坚决不让报名的,该如何跟对象说?家里老父亲急性脑梗正在医院救治,也正是需要人照顾的时候。于书记就跟人事科长说:‘请允许我跟我对象商量一下’。后来,对象在听到这个消息后,直接挂了电话,不再搭理他。回到单位,他又找到分管领导,向分管领导汇报了这个情况,然而分管领导当时还不知道这个消息,但是担任过第三批第一书记大组长的他很支持,并勉励到:‘小于,不要有心理负担,你是一把手选的人,一定要高兴地去,并且还要把第一书记工作干好。’就这样,于书记坚决的成为了一名第一书记......
遇到哪些挫折?
一直以来我都很好奇,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来到这样一个人生地不熟的软弱涣散村,是怎样把这个村整治好的?经过数次的交流中,我渐渐的对这个年轻人充满了敬意。
于书记告诉我,这两年,他确实吃了很多苦,也经历了很多挫折。
第一个就是思想上的挫折。在他干第一书记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妻子还是不理解他,心想,家里这么需要帮手,他却去那么远的地方上班。为了说服妻子,于书记对妻子说:“现在的第一书记工作,就像当年知青下乡一样,都是为了发展农村,磨练自己,这是一件光荣而有意义的工作。很多困难落后的农民现在依然过着很困难的日子,我也是农民的儿子,不管到什么时候我都要造福老百姓”。最终,他说服了家人。
第二个就是生活上的挫折。他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知青下乡时候一样,来到村里首先要面临的第一个难关就是“饮食关”。想起刚到村的那一天,热心的两委干部给他置办了锅碗瓢盆,到了该吃晚饭的时候,他才想起自己不善长做饭。还有一个生活上的难关就是“环境关”,长时间在城市生活,初到农村很不适应,冬天冷、夏天热,生活特别不方便。后来他就在想,当年梁家河那个地方不比这里更苦?习总书记都能待七年,驻村这两年辛苦算什么?何况,老百姓一直都是这么过来的。于是,他就慢慢克服并适应了农村的生活。
第三个是精神上的挫折。担任第一书记,有一项铁的纪律就是:“每个月必须在村居住不少于20天”,这让他很少能有时间照顾自己的父亲,最终照顾父亲的任务就落在了他妻子的身上,当时他妻子已经怀孕2个多月。白天上班,中午照顾老人,还要给老人做康复,这样高强度的工作最终导致妻子小产,他告诉我,那段时间感觉生活特别艰难,可是却没有人都能替他分担。更痛苦的是,他父亲在康复9个月之后,因效果不佳,最终终生落下残疾。
第四个是工作上的挫折。第五批第一书记任务就是“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可是刚到村的时候,看到坑洼不平的“羊肠小道”,荒草长得比人还高的绿化,上世纪90年代建设的村委,门窗破损严重,办公桌椅更是比他年龄还要大...当时心里就慌了,心想怎么还有这么穷的地方,这工作该怎么干?一度让他陷入了绝望。
如何找准工作方向?
初次接触农村工作,于书记一开始也是一筹莫展,迟迟找不到工作突破口。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时,看到了习总书记说的一句话:“群众需要什么,咱就干什么”。最终也正是这句话让于书记重新踌躇满志。在于书记的第一书记工作日志中,他写道:西山前村是山东省最早涌现出的抗日模范村之一,曾一度被誉为“滨南地区的战斗堡垒”。1941年,发生在这里的“西山前保卫战”更是打出了平民老百姓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打击日寇的勇气,给予日寇以沉重打击。为表彰西山前人民浴血抗击日寇的英雄壮举,滨海专署还授予西山前村“抗日模范村”称号,追认张作洪为“抗日民族英雄”。这些资料太感人,也太珍贵了,于书记感叹道。
考虑到山前村这种厚重的红色文化,于书记就与村两委干部多次商讨,最终确定了“围绕红色文化、发展红色事业”的工作思路。随着深入调研、科学谋划、争取政策、争取资金、争取项目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于书记为村里改造提升了6米宽的入村道路和配套设施,打造了恐龙谭水库滨水休闲区和塘坝公园;建设了西山前红色文化馆和党群服务中心综合体两处红色文化阵地。同时,也在积极向政府争取将张作洪故居、烈士陵园等列入建设日程。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刚到村时,于书记发现2700多人的村庄,竟然没有一个村办企业,他开始陷入了沉思:“该怎么让村民富起来?”。面对如此薄弱的村集体经济,村两委干部也是一筹莫展。后来他就带领两委干部到岱村、高湖、厉家寨等地考察学习、开拓思路。考察结束后,他更加坚定了要全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决心。在走访了村里私人厂房企业主之后,他结合村庄发展实际,推动成立了党支部领办山前红现代农业合作社,建设了山前村食用菌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并配套建设了22亩温室大棚和一处秸秆收储中心,采取“党支部+农户+合作社”的运营模式,主营秸秆收储、原料加工、菌包制作和终端种植销售,采取“保底收益+盈余分红”分配机制,为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近10万元,并带动数十名村民家门口就业。
再难也要打造红色文化馆!
为了充分挖掘和保护西山前保卫战文化历史,于春雷书记利用一周时间联系走访了27名烈士的后人,收集了7万多字的历史资料,紧接着熬夜近一个月,将这些资料凝练成3千多字的红色故事,形成了西山前红色文化馆的设计蓝图。后又争取40万元财政资金建设了一座西山前红色文化馆(1941西山前保卫战纪念馆),再现了西山前人民誓死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
开馆当天,于春雷书记高兴的说:“我答应为村民建设红色文化馆的承诺终于兑现了,我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下了”。
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于春雷书记利用两年时间在西山前村这块土地上积极努力工作,无私奉献自己。他为西山前村整修沥青路,建设文化活动广场,改造办公楼,美化绿化环境,使西山前村的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有了极大提升。建设的西山前红色文化馆更是让沉寂了八十多年的西山前保卫战故事得以重现,在缅怀先烈、凝聚民心、教育警示后人、保护红色文化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截至2023年10月,于春雷书记带领着西山前村从省市备案的软弱涣散村变成了声名远扬的强村,并先后获得省级卫生村、省级乡土名品产业村、市级美丽乡村、市级生态文明村、沂蒙红色堡垒村等荣誉称号。
通讯员:张庆莲
总编辑:孙庆臣
电子邮箱:sdxnc66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