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组工 2023-10-21 17:47 发表于山东
编者按:“第一书记”,一个光荣的称号,一块闪亮的品牌,一份神圣的使命。2021年10月,第六批第一书记从机关走进乡村,以村为家,苦干实干,有的从突破问题短板、解决民生急需入手,有的从做大做强现有产业、挖掘利用优势资源着力,有的从化解矛盾纠纷、维护村内稳定出发,干了一批实事好事,赢得群众广泛好评。现开设“两年高密行 一生高密情”专栏,将第一书记工作案例汇编展示,供大家学习借鉴,切实固化驻村成果。
张庄村共150户、500人,党员31名,村“两委”成员5人,占地2200余亩,其中耕地1620余亩。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承包费,收入较为薄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群众缺少文化、健身、娱乐场所。驻村以来,第一书记坚持抓党建促发展,围绕理论宣讲、班子建设、为民服务、村集体增收多方发力,以实干助力帮扶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结硕果、展新颜、谱新篇。
(一)乡村振兴,宣传先行。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在农村,主力军是广大农民。为最大限度汇聚群众力量和智慧,共同参与到村级工作中来,第一书记通过讲党课、村微信群、朋友圈分享、干部带动、面对面宣传等方式,切实提高群众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知晓度、支持度和满意度。修订完善村干部考核“红十条”、村干部工作规范等,将网格治理与善治积分相结合,村干部的办事效率和服务群众水平有了质的提升。对工作中涌现出来的模范个人,进行广泛宣传,让积极分子获得尊重、赢得美誉,营造人人都是乡村振兴“主人翁”的良好氛围。
(二)建强组织,凝聚合力。第一书记把“建强村级班子”作为首要任务,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注重加强对后备干部的储备以及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先后发展党员2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人,储备后备人才1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市公司主要负责人和分管领导先后6次到村调研帮扶工作,帮助出主意、想办法、定盘子,累计出资2万元走访困难党员群众40人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4个,并给他们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将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三)真心为民,倾心办事。为民排忧解难是驻村工作的起始点,更是落脚点。自驻村以来,第一书记采取“井里无水四处淘”的工作方法,一边争取主管单位扶持资金40万元,一边对接有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110万元和衔接资金40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56盏,新修村内水泥道路5条6400平方米,建设8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新修村内水渠3096米,喷绘墙体13000平方米,种植美国海棠绿化苗木500棵。同时争取市教体局捐赠价值5万元的文体器材一组和室外乒乓球桌一台。争取财政资金6万元,对该村变压器和入户电力线路进行改造,极大提升了张庄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
(四)想方设法,强村富民。针对村集体收入薄弱这一现状,第一书记积极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外出学习考察8次,邀请农业专家到村开展农业技术讲座5次,开展土地托管1200亩,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7万元。得知该村合作社周转资金短缺,第一书记积极联系金融机构进行贴息贷款120万元,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就业20人,增加家庭收入总计140万元。开展资产资源清查工作,利用一天时间,顺利收取99户共计46万余元的土地承包费陈欠,预计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20万元,实现“集体富起来,钱包鼓起来”的蜕变。帮扶事迹先后被潍坊电视台、中国网等媒体宣传报道。
驻村帮扶工作要得到干部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必须将交心谈心、解疑释惑、真诚相待作为主动融入的切入点。
一是摆正位子。要摆正驻村第一书记不是到村走形式、镀金的思想,迅速转换角色,找准工作定位,以扎实不越位的工作作风找好发力点,真正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把群众当亲人,才能融入这个大家庭。
二是敢挑担子。心中有责不懈怠,要准确把握驻村第一书记在建强村党组织、推动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和为民办事服务四项职责开展工作,帮助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既要甩开膀子、做出样子,还要挑起担子。
三是常照镜子。农村工作纷繁复杂,不能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要时刻对标先进,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确保行得正、走得端、作风硬,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供稿:组织一科
编辑:杜鹏程、唐思轩